
青岛市预防医学会发布提醒 警惕肝癌“沉默杀手”

胶州的龚先生身体一向硬朗,饮食规律,胃口好,喜欢与朋友聚会饮酒,有时一个月会喝醉几次。他每天按时上下班,生活看似平静而规律。
然而,近一个月来,他感到右上腹莫名疼痛。考虑到半年前姐姐因肝癌去世的经历,龚先生开始紧张起来,前往医院检查。结果令人痛心,B超显示他不仅患有肝硬化,而且肝癌已经发生肝内转移,AFP值超过1000U/L。尽管经过一个月的全力救治,龚先生还是因肝癌晚期离世。
龚先生此前并无明显不适,就医时却查出肝癌晚期,这说明肝癌是沉默的“杀手”。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报告,肝癌在我国发病率位列第四、死亡率位列第二,每年新发病例近37万。研究表明,超过80%的肝癌与乙型肝炎相关,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我们常说的肝癌通常指HCC。
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当肝癌在早期阶段生长时,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任何疼痛。早期症状如消瘦、乏力等并不特异,难以通过自我感知发现。随着肝癌的发展,肝脏体积增大,包膜被撑大后会产生疼痛感,此时往往已是晚期。
肝癌高危人群包括有病毒性肝炎感染史(尤其是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肝癌家族史者;长期过度饮酒、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经常进食隔夜饭菜或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患血吸虫病的人群。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药物性肝损伤、肥胖、糖尿病、吸烟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乙肝是导致肝癌的重要病因,特别是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及高灵敏乙肝病毒定量检查,并每3-4个月复查甲胎蛋白、腹部彩超。发现肝内结节时,需进一步检查并考虑活检。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每6个月复查腹部彩超和甲胎蛋白。嗜酒者应戒酒,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肝硬化者需定期复查。脂肪肝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轻体重,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积极治疗丙型肝炎也非常重要。
肝癌由多种因素引起,起病隐匿,不易发现。高危人群应每半年筛查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