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膜王”,还没“吃饱”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厅敲响铜锣的那一刻,对59岁的杨清金来说,意味着创业路上又一次进攻“集结号”的吹响。回顾三十年创业之路,他一路“打怪升级”,每次突破重围之后,他就会习惯性地对准下一个目标。
海沧新阳工业区,位于厦门蔡尖尾山北部、马銮湾以南。放眼望去,绵延数公里的工业区内,一栋栋灰白色厂房,在天空和山脉映衬下格外醒目,这里是中仑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中仑新材”)的大本营。
相当于从零开始,他双管齐下:一方面,大量招募核心技术人才,狠抓科技创新,全力攻坚聚合技术;另一方面,开始着力培养管理团队,建章立制,为之后的规模化发展打基础。高度战备状态下,他仅用几年时间,就将膜级聚酰胺规模做到了全国前列。
2019年,他乘胜追击,成立中仑新材,要将业务范畴从聚酰胺材料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膜产业链。核心动作就是要落地行业首个从上游原材料PA6到下游功能性膜材BOPA的一体化产业链,在此之前,PA6和BOPA两个领域泾渭分明,这两个领域在技术、装备、生产、市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多数企业都不敢轻易“跨界”。
起初,德方都不太相信中仑新材能自己改造他们的生产设备。在一次设备调试过程中,一名中方技术人员发现一处细节可以优化改进,便尝试进行调整,却遭到德国供应商人员的极力阻拦:“你不要碰这个,这是不能动的!”但这名技术人员很有把握,熬夜改进这一细节,德国技术员看到成果后很惊讶:“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2022年,全球首条宽幅7.4米BOPA生产线在厦门基地成功投产。在高性能膜材领域,更宽的生产宽幅意味着更大的产能速度、更低的单位能耗和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技术难度。
长期的技术创新积累开始发挥效用,中仑新材已经是全球首个全面掌握膜材科技第四代(磁悬浮线性同步拉伸技术),并开创第五代技术(低碳双向拉伸技术)的企业,拥有20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长期在技术创新上的积累,开始发挥效用。
在解决了基础性技术难点的同时,杨清金深知,只有真正实现国产替代,才能赢得发展超越的机会。他花费大量心血组建“精英部队”,重点开拓欧美日等高端市场,并以此作为检验公司竞争力的试金石。
膜材料事业部就曾面临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打入最封闭、最成熟的日本市场。日本是BOPA薄膜行业起源地,其技术水平与市场占有率曾占据全球首位长达半个世纪。一些日本企业甚至“抵触”进口产品,对合作企业的文化契合度要求极高。
面对这一局面,杨清金认为先不要看能卖多少产品,而是学习日本人对产品的严苛要求与先进管理方式,通过这个过程来提升自身实力。从技术对接开始,历经小试、中试、大试……技术团队在产品试验上就耗费了整整三年时间。
日本企业对产品细节的要求很严苛。一卷6000米的膜中仅允许出现一个大于0.5mm的点状瑕疵,其生产线还配备了瑕疵检测报警装置,一旦检测到此类瑕疵,生产线便会自动停止工作。这种“严苛”还延伸到了说明书书写规范、外包装设计等细节。
杨清金提到,当时国内没有建立关于瑕疵的标准,在了解到日本企业的要求后,中仑新材开始带头细化国内的行业标准。
一次投诉让他印象深刻。薄膜在日本客户的酱料包灌装机生产线运行一段时间后,表面出现白色粉末。中仑新材技术团队凭借对客户生产机器技术和材料机理的了解,大胆推测是日方设备某个零部件因温度急剧变化,导致薄膜表面开口、脱落并产生了白色粉末。
这一“反向质疑”起初激怒了客户,但经过几次技术沟通,日方终于同意检查设备,最终验证了中仑新材技术团队的判断。这也成了转折点,日方开始对中仑新材的专业性和技术能力深信不疑。“后来他们连价格都不问,每个月直接下订单,没有再提出过任何要求或者投诉。”杨清金说。如今,中仑新材已成为日本该领域最大的中国供应商。
“我不信奉教条,但我敬畏知识”
杨清金极度在意“人”,他最得意的是拥有一支超百人的技术团队。
为吸引人才,中仑新材提供的薪酬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还构建了短期与中长期并重的多维度激励机制,杨清金细致到会关心骨干人才的子女就学、配偶工作、住房租房等实际问题。
“我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团队的力量有无限可能。”他的管理风格是充分放权,他相信凭借机制、文化和各司其职的团队,能让公司像飞轮一样,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且持续高效的运转。用他的话来说,聚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有相同的特质:“经得起折腾”“敢于折腾”“愿意折腾”。
“杨董完全放手让我们去施展,他只看结果。我们跟他汇报时,他只告诉我这个方向是不是对的,能不能大胆往前面走。需要任何资源,他都会给我们支持。”一位公司高管说。
这样一家制造型企业,也有着深厚的研发创新基因。
上世纪90年代,杨清金就去大学里进行校招,这在当时十分前卫。被他称之为“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是十多年前进入厦门大学攻读EMBA。“我不信奉教条,但我敬畏知识。”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这是一名善学更善实践的学习者。
杨清金把大量精力放在思考如何在未来5~10年继续保持在产品技术上的优势,虽然中仑新材已经是走在行业最前面的选手。近三年,中仑新材在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2亿元。“别人办公室的牌匾是‘厚德载物’,而我们挂的是‘居安思危’。”上述公司高管如是说。
在中仑新材展厅里,杨清金拿起一张看似普通的薄膜介绍道:“最快三个月,这张膜就能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这就是生物基可降解膜(BOPLA,双向拉伸聚乳酸薄膜),其原料碳足迹相较于传统化石基塑料减少约70%。”他说。2021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当天,中仑新材推出BOPLA,这是国内首款实现规模量产的产品。
一款产品从研发起步,最终走向产业化应用并获得市场认可,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基于此,杨清金在内部构建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显得尤为关键。
PLA(聚乳酸)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一种100%可降解和100%生物基来源的环保材料,在工业堆肥条件下,半年内便能实现完全降解,因此被誉为低碳的“理想材料”。
然而,PLA已量产20多年,在众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但BOPLA领域的技术却始终未能实现突破。在全球范围内,当时仅有个别国外企业具备规模化产品供应能力,国内的一些企业此前一直停留在研发和小试阶段。双向拉伸工艺不仅能大幅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还可以降低薄膜厚度,使材料崩解和微生物侵蚀过程更易进行,从而促进材料的生物降解。
杨清金笃信新材料行业在环境保护上的关键作用:“在当今这个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数年前,他就着手部署了可降解膜材料的研发工作。产品问世恰逢“碳中和”“碳达峰”概念升温,政策开始向绿色低碳产品倾斜,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也呈爆发式增长。
近三年来,中仑新材的BOPLA产品凭借性能和成本优势,在各行各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作用。在物流领域,它被应用于中国邮政的快递环保胶带基膜;在航空领域,国航、南航、东航的机舱食品用品包装采用了BOPLA……
2022年,中仑新材又推出了生物基BOPA(BiOPA)和抗菌型BOPA,均为国内首创。中仑新材始终保持着快速迭代的节奏,在杨清金看来,企业不仅要有捕捉市场机会、适应市场的能力,更要具备创造机会、引领行业趋势的实力,“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膜王的“野望”
2024年6月20日,中仑新材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对于杨清金而言,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这是我们的一个‘成年礼’。”
未来围绕“纵横一体化、相关多元化”战略,要做的事还非常多。在他的规划中,膜产业生态中不仅涵盖了原有膜材料产业,还包括上游的基础材料、下游的应用领域、精细化先进制造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研发等配套服务环节。以功能性膜材、生物基可降解膜材、新能源膜材、高性能聚酰胺材料为关键点,连成膜产业链的线条,进而通过各类新型膜材料生态系统在上下游的布局,形成一个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生态圈,最终形成完整的“膜产业生态”。
为此,他与团队制定了三步走策略:
首先,中仑新材将进一步巩固现有的行业地位,强化产业优势;其次,在产品和工艺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依托成熟的双向拉伸共性技术,横向拓展各类新型原材料的薄膜化,布局各类具备特种功能的新型膜材料;最后,拓宽产业边界,丰富产业格局,围绕膜材料相关领域布局膜产业生态。
基于这个策略的“第一步”,2024年,中仑新材加速产能出海。
在杨清金看来,走向全球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深耕,中仑新材的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包装联合会资料显示,中仑新材的BOPA产品在2021~2023年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稳居行业首位。
公司的印尼生产基地也于2024年底完成封顶。该基地达产后,将成为东南亚产能最大的功能性膜材生产基地。杨清金认为,领先的产品和技术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要获取国际市场领先地位、品牌影响力和溢价权,就要用技术硬实力引领市场和行业,用资本去赋能产业。
同在2024年,杨清金开启“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加大在新能源赛道的布局。2024年9月8日,在第24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中仑新材与厦门市海沧区政府正式签署投资协议,预计投资25亿元用于建设新能源膜材项目。项目占地约13.44万平方米,专注于超薄电容膜和复合集流体基膜的研发与生产。
超薄电容膜因其出色的耐高温、耐电压、低介电损耗、自愈性强等优点,成为新能源汽车、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以及家电、电网等传统产业的关键材料;复合集流体基膜作为复合集流体的核心材料,可为电池赋予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等优势,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等领域前景广阔。
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统计,2021年全球薄膜电容市场规模约为3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52亿美元,保持13%的年复合增长率。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能够规模化生产超薄电容膜的企业寥寥无几,市场供不应求。复合集流体基膜技术难度更大,全球尚无企业实现规模量产。
谈及该项目,杨清金称:“这是中仑新材长期看好新能源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战略举措,对丰富我们的‘高精尖’产品矩阵,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他进一步强调:“我国新能源产业潜力巨大,福建又聚集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产业环境。”
据了解,中仑新材已完成相关技术储备,预计2025年下半年一期项目将实现投产。
“我们已把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要素融入产品开发战略。”杨清金说。目前,中仑新材在新能源、绿色转型等方面已开展一系列前瞻性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储备。这些产品均具备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等特性,且拥有更低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更高的社会效益。
如今,杨清金依旧保持着朝九晚八的工作节奏。三十多年以来,他一直很享受这种连续创业的状态。他身上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始终着眼于未来,不仅是企业的未来,也是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