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车展观察:BBA回到C位了吗?

在挤去了流量泡沫之后,4月的上海车展为世界汽车工业呈现了一席完美的科技盛宴,适逢40周年的上海国际车展见证了世界汽车产业初到中国,再到中国汽车工业从配角到主角实现完美转身的光辉岁月。
不知不觉间,上海车展已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的”风向标“:这里不仅汇聚了1366台新车,163台首发新车,还有中外近100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他们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展区,这是一场新技术首秀的舞台。
中国也不再是世界汽车品牌单纯争夺份额的全球第一市场,同样是技术研发与定义产品的创新策源地,”在中国为中国“正让位于”在中国、为全球“。
今天智驾网复盘2025上海国际车展,今天我们聚焦合资品牌:BBA回到C位了吗?
01 从追赶者到本土化创新者
回到2023年的上海车展,一位媒体人说,他感受到了BBA的慌乱。
BBA是中国汽车市场上一个独特的名词,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消费者人生成功的标志,甚至一度是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想像力的天花板。
但近三年来,他们遭遇了从未有过的自我怀疑与重新定位:占有率大幅下降,不得不加入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内卷之中,一度坚不可动摇的品牌溢价已成历史记忆,理想、蔚来、鸿蒙智行全面杀入BBA的腹地。
这两年可以说BBA自稳阵脚,冷静观察,最终放下一切顾虑,实现了全面拥抱中国本土科技公司,以中国市场风向定义新一代汽车的历史性转变。
在2025上海车展上,奔驰、宝马、奥迪以技术密集型产品矩阵展现了他们的智能化产品:三大品牌首次在量产车型中全面落地智舱与高阶智驾系统。
这场转变与其称之为从“技术追随者”向“本土化创新者”的转变,毋宁说是”中国化“的转变。
尽管他们推出的多款产品,甚至全新品牌都打下了深刻的”中国特供“的标签,但与以往的”L/加长“等行为已䢛然不同。
中央计算、AI座舱、端到端架构正在重新定义造车模式,BBA的新一代中国特供车型背后是中国本土研发团队话语权的提升,内部推动三大德系豪华品牌实现了智能汽车的产品迭代。
在奔驰看来,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是下一阶段反攻智联车市的“第一枪”,它被称作“史上最智能的奔驰车型”,可以说是那个寄托着全村希望的孩子。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是MMA平台的首款国产车型,诸多黑科技都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这款车搭载了豪华品牌首个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完全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采用端到端大模型且针对国内不同区域路况进行了优化。
它的背后也站着中国的明星智驾公司Momenta。
智能座舱既然有思必驰的语音技术,也站着来自“豆包”的AI大模型。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背后的“含华量”之高超过以往任何一款车型,是一款深度融合了中国基因的产品。
而首秀亮相的Vision V概念车,其产品定位是构筑“私享贵宾厅”。它的后座采用两个头等舱级独立座椅,座舱有水晶白色Nappa皮饰搭配白色丝光绸缎,还有大面积开孔胡桃木饰件、智能可变透光玻璃、65英寸可伸缩影院级巨幕、尊贵的舱内顶灯等。
参照以往德系MPV的座舱,务实的欧洲人从来都没有过这种用车需求,这些明显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消费风格而打造的。同时,又将中国的市场需求做了进一步深化——既然大家喜欢冰箱、彩电、大沙发,身为豪华品牌就将这些做得再极致一些。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直言:
“中国正走在汽车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前沿。我们的目标是继续与中国伙伴合作,以‘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打造最合适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扩大在华投入。”
相比奔驰,宝马选择了将自己的驾控基因与中国AI生态深度融合的道路。
对于宝马,其将于2026上市的新世代车型一直有来得太迟了的说法,相比奔驰CLA落地要晚一年。
不过,宝马已悄悄完成了与中国本土科技公司的AI生态布局。
在本届车展,宝马联合阿里巴巴深度定制的两大BMW专属AI智能体“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完成了全球首秀,有定制AI引擎加持的全新BMW智能个人助理也在宝马展台首次亮相。
其中,“用车专家”可根据简单、直白的车辆情况描述,提供BMW品牌知识、车型功能解析以及实时功能执行;“出行伴侣”可解决用户在多任务、多需求情况下的出行规划问题,能在连续多指令中进行精准的意图捕捉和语义理解,并在复杂需求中给出最佳出行方案。
这是宝马集团继上月在中国启动360度全链AI战略后,携手阿里巴巴推动AI大语言模型上车的首个落地成果。
宝马官方表示,在AI智能科技加持下,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将跻身主流智舱第一梯队。
BMW专属AI智能体是基于阿里巴巴千亿级参数大语言模型基座开发的,融合了超过600万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和偏好,将在国产BMW新世代车型上落地。
而奥迪的举措则更加直接,那就是直接拥抱华为生态。
这也开启了一条新的产品路线,那就是燃油车也同样可以融合华为的智舱、智驾方案,这对奥迪和华为车BU同样是不小的挑战。
一汽奥迪、上汽奥迪分别展示了基于PPC高端豪华燃油平台与PPE豪华纯电平台的新车型。其中,PPC平台有全新奥迪Q5L、一汽奥迪A5L、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PPE平台有一汽奥迪A6L e-tron、一汽奥迪Q6L e-tron和一汽奥迪Q6L Sportback e-tron。
这两大全新平台的落地车型都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采用拥有双激光雷达的雷视融合感知方案,一汽奥迪A5L和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将会是首款量产车型。
同时,全新AUDI品牌的首款量产车奥迪E5 Sportback也正式亮相,这是奥迪与上汽集团联合研发的车型,同样融合了中国数字生态系统。
可以说,经过两年的徘徊,BBA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展示的新车,借助拥抱中国本土供应商,在产品形态,智能化配置、智驾表现上已与中国本土品牌实现了对齐。同时供助其固有的品牌优势和造车品质开始重塑智能汽车市场的话语权。
BBA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也不仅是对市场压力的回应,更成为推动其完成战略级转型的支点。
02 本土化战略价值重构
BBA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本质的变化是,从单点技术采购升级为深度的生态绑定,这一举措对其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三重战略价值。
首先,与中国势力合作可以快速填补技术代差。
当前,欧洲缺乏平台型科技企业,导致BBA在智能算法、数据训练等领域落后与中国科技势力。而通过与华为、阿里等合作,车企可以快速获取成熟的智驾方案和生态资源。
有信息显示,奥迪A5L搭载的华为ADS 2.0系统算法迭代周期仅需7天,若以奥迪自研体系来支撑则可能需要3个月,效率差异是非常明显的。Momenta为奔驰提供中国路况数据训练模型,阿里通义大模型帮助宝马优化中文语义解析,也解决了德系品牌在智驾、智舱领域“水土不服”的痛点。
第二,可以实现中国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中国团队在研发中的话语权提升,使BBA的新车型能够更贴合本土消费习惯。
据悉,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主导开发的智能座舱有70%的功能为中国用户定制,包括方言识别、微信车载版等。奔驰针对中国道路环境优化高阶领航辅助系统,使得其应对调头、环岛、城中村道路的能力大幅提升,自动泊车的成功率也较前代提高了40%。
第三,有助于完成成本结构的优化重构。与中国供应链的深度绑定,显著降低了研发与制造成本。
宝马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成本较欧洲供应链降低15%;奥迪通过华为智驾系统的规模化采购,单车型智驾授权费仅为自研成本的五分之一。
这种成本优势意味着BBA能在保持豪华定位的同时,有望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冲击市场。
03 以中国专属技术反哺全球化产品
BBA在2025年实现本土化蜕变,不仅在上海车展期间受到了认可,收获了积极的反响,在全球化格局下,也将带动其海外产品全面智能化、电动化,带来海外消费者用车习惯的变化。同时BBA的主动变革也对其他品牌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对合资市场的生态重构起到了样板作用,BBA的智能化升级使得其他合资品牌也在加速转型,BBA“自研核心+生态开放”的模式可能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范本。
本届车展,丰田、日产、大众等也都推出了新车型:广汽丰田铂智7与东风日产N7都采用了鸿蒙座舱和Momenta智驾系统。它们将与BBA一起,对尚未跟进的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而在下一阶段,同样选择与中国势力捆绑也必然成为事半功倍的选择。
第二个影响,是BBA在中国市场验证的技术方案大概率会向全球市场输出。
虽然追求智舱、智驾的极致体验目前还是“中国市场专属”,但这一大趋势必然也会影响到全球车市。可以预见,不久之后这种“中国研发、全球应用”的模式,就将打破传统豪华品牌的技术输出路径。
此外,更加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智能汽车产业链权力的转移。
中国势力正在从“供应商”向“技术定义者”转变,华为、宁德时代、阿里等科技巨头将通过BBA的全球化渠道加速实现智能汽车技术标准的输出。
而一旦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中国技术也将会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反过来持续推进市场影响力和销量的提升。
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30年,中国主导的智能汽车技术方案有望覆盖全球30%的高端市场。
尽管BBA的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BBA大量融合中国技术力量、全力贴合中国市场需求,有可能会丧失自己的品牌灵魂,甚至面临难以保持技术主权与品牌基因的问题。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BBA直接应用中国技术是在走捷径,对其长远发展不利。
其实从BBA的一些举措来看,他们也考虑到了这个层面的问题。例如,奥迪坚持为华为智驾方案单独开发总线系统,以“保护”其核心架构;宝马在V2X技术中则强调“驾驶乐趣优先”,也是为了保证其品牌基因的延续。
然而无论观点如何,BBA与中国势力深度捆绑已成现实,即便其从长远利益考量仍不能放弃核心技术的自有研发,也不得不承认与中国科技企业携手是现阶段最高效、最解渴的选择。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走捷径”,但走捷径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偷懒”,而是对追求“效率”的一种方式。市场机遇不会永远等待着某个品牌来慢慢追赶,在一段时期内如果没能找到反击的机会,就可能会被彻底淘汰。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资品牌在最近5年丧失的市场份额已经够多了,不能再花上几年单纯依靠自我培育来应对市场变化了。
毕竟想要在牌桌上反败为胜,至少先要保证自己能够留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