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央地资金分配明晰,地方超八成 助力“两重”“两新”建设

访客 2025-03-28 17:23:51 69656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央地资金分配明晰,地方超八成 助力“两重”“两新”建设摘要: 中国自2024年起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年为1万亿元,2025年为1.3万亿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以及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

中国自2024年起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年为1万亿元,2025年为1.3万亿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以及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央地资金分配明晰,地方超八成 助力“两重”“两新”建设

财政部近日公开了2025年的中央财政预算,揭示了去年和今年万亿级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间的分配情况。根据2025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2024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中央本级支出约1247亿元,占12.5%;对地方转移支付约8753亿元,占87.5%。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为1600亿元,占比约12.3%;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为11400亿元,占比约87.7%。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央地分配金额为预算数,在执行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2024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原本预计中央与地方各分一半(5000亿元),但最终实际执行时明显向地方倾斜。

无论是2024年还是2025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地方实际使用的比重均超过八成。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分析指出,2024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示,转移支付给地方的资金远高于年初预算。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存在,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帮助地方更好地补短板、惠民生,中央增加了对地方的支持力度。此外,年初预算时难以准确判断全年的地方经济形势和实际资金需求,因此预留了调整空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中央从实际需求出发,及时优化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央地资金分配比例与2024年实际执行比例接近,对地方转移支付占比略有提高。经过2024年的实践,中央对地方的资金需求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做出了更加准确和科学的资金安排。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4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7000亿元支持了1465个重大项目建设,项目基本全部开工,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这些资金支持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超过8万公里、长江沿线城市污水管网改造1.3万公里、“三北”沙化土地综合整治近4000万亩,以及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江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等。另外,1万亿元资金中有15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还有1500亿元支持工业、用能、交通运输、老旧电梯等12个领域设备更新项目超过4600个。

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8000亿元将支持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未来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及大中型引调水和大中型水库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造等方面任务。另外,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实际上,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央地分配比例(约12:88)与目前财政支出中的央地比例相当。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地方财政支出占比约86%,中央财政支出占比约14%。

罗志恒认为,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中央财政举借债务,本金利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不用偿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表示,目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主要转移给地方使用,反映了中国在调整央地财政关系。近年来,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中央通过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将资金转移给地方使用,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合计约82.11万亿元,其中国债余额约34.5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47.54万亿元。2024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限额之内,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60.9%,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