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裸辞后,我花20万雇机器人替我“打工”|趣商业

访客 2025-05-03 12:10:42 81885
裸辞后,我花20万雇机器人替我“打工”|趣商业摘要: 当人们开启小长假模式时,机器人已经悄悄占领了假期的“最佳打工位”。从景区到商场,游客们时常会撞见一支“打工天团”:送餐机...

当人们开启小长假模式时,机器人已经悄悄占领了假期的“最佳打工位”。

裸辞后,我花20万雇机器人替我“打工”|趣商业

从景区到商场,游客们时常会撞见一支“打工天团”:送餐机器人驮着托盘在饭店里蛇形走位,四足机器狗在景区跟着挑山工背货上山,人形机器人在深夜的酒吧打碟。

机器人“五一”打工忙背后,机器人租赁商的毛利暴涨:“五一”假期前半个月内,不少公司的机器人已经没有“五一”的“档期”,宇树G1等人形机器人日租金最高达1.8万元。以9.9万元的宇树G1为例,早入局的玩家可能不到一个月就能收回机器人购买成本。

这并不是假期才有的景象。自宇树H1机器人在蛇年春晚“一扭成名”后,就有人看到了其潜藏的商机。

2月以来,关于“机器人租赁”的帖子开始在二手交易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出租的机器人绝大多数为“宇树G1机器人”,说明往往提及“适用于宣传、展览、表演、开业等场合”。根据型号和提供服务的不同,日租金从几百、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有从事机器人租赁业务的公司表示:“最近(恰逢)‘五一’(假期),景区(使用的)比较多一些,再就是车站、售楼处、展会、教育、开业、婚庆,主要作用就是吸引眼球。”

在2025上海车展现场,机器人互动也成了车企吸引关注的重要手段。宇树G1成了深蓝汽车的AI员工,可以与观众握手互动;小鹏机器人IRON在现场与观众进行招手、打招呼、比耶、点赞等互动;此外,智元的远征A2、乐聚“夸父”机器人、长安机器狗“来福”、奇瑞墨甲机器人“墨茵三姐妹”等都在车展亮相,并完成了接待、互动、递水等工作。

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今年初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个人感觉在今年年底之前,整个AI的人形机器人会达到一个新的量级。”

据上述山东租赁公司负责人表示,宇树将缩短机器人的交付时间至40天,一旦目标实现,也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稀缺性将不复存在,租赁市场的新入局玩家也就“赚不到钱了”。他表示,“(产品)一旦量产,(租赁)市场价格立刻会大跌。”

租赁是起点,离应用还很远

供不应求带来的租赁价格虚高,将会被机器人量产改变,这也是做机器人租赁生意的人担心的问题。部分人是加价购买的G1机器人,“两周回本”的神话更是遥不可及。

同样创立了机器人租赁公司的赵强表示,“去年宇树的总共产量就6000台,3000台卖给了海外,3000台主要是面向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今年这些加价六七万买的人,有的可能成本还没收回来。”

2024年4月,赵强成立了公司,一开始是做机器人整合(如算法研发等服务)业务,在2024年下半年陆续下单了28台宇树机器人。他们是目前市面上拥有机器人最多的公司之一,仅宇树的G1 Edu-U1(以下简称U1,G1进阶版,有编程接口可开发),其公司就到货了12台。

U1在G1的基础上,有常规问答、舞蹈、动作互动等功能,也可以通过调试算法提供相应的定制化功能,如展现不同的语种方言或定制动作等。因此,其可以适用于商业活动(表演节目、声音主持、道具表演等)、会展展厅(机器人致欢迎词、公司介绍、项目产品展示等)、行业角色扮演(模拟销售人员、酒店接待员、剧本杀DM、公园导览等专业角色)等场景。

之所以没有订购更便宜的G1,是因为在赵强看来,与其卷入“日租8000杀到4000”的价格混战,不如死磕B端客户的深层需求。他的团队曾为某头部地产商定制销售机器人,客户先从他们那租一台,放在售楼处做接待,觉得效果不错后,就自己去宇树定了一台,待他们自己的机器人到货后,再去找赵强公司开发定制。

“很多同行盯着硬件倒手的差价,但真正的利润在‘千人千面’的功能开发上。”赵强透露,他们的客户一般是比较大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以及大型活动或展会,对于机器人功能要求比较高。“这些大客户如果能一直维护好,我们就可以长期合作,做企业要坚持长期主义。”赵强说。

不过,即使各家的机器人可以通过算法开发进行功能调试,但对于当下“租户”而言,机器人也不过是一个“吸引目光”的噱头,距离真正落地应用还有很远。

广东某制造公司员工德咏表示,其公司产线大部分环节已实现自动化,唯独上下料仍依赖人工。他们去年年底就订购了宇树G1 Edu机器人,试图实现工厂无人化,但这款机器人经过其工程师调试后,依然无法做到在生产现场自主稳定工作。

德咏直言,当前市面产品多在实验室跑分、拍视频炫技,一旦机器人投入24小时运转的车间,会出现一系列生产问题。

尽管如此,德咏表示,他们今年还要再买三台机器人,但大概率不选宇树。在他看来,“宇树现阶段不适合工业场景,做科研还不错。”他最近1个月几乎考察完了“深圳十三太保”(十三家机器人公司),他的结论是:“若想机器人顶替人类连轴转8小时,起码要等端到端大模型突破‘手眼协调’的最后1毫米。”他预估,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文中赵强为化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