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16岁上战场91岁仍坚守讲台 一生行健不息

黄会林,1934年生,今年91岁。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她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坚守高炮阵地,是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新时期首个高校学生戏剧团北国剧社的发起者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奠基人。数十年来,黄会林持续推进影视教育改革创新,被誉为引领中国戏剧影视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标杆性人物。
16岁时,黄会林踏上朝鲜战场,成为抗美援朝的一名女兵。她随父母从上海来到北京,童年的颠沛流离让她立志自强自立。在全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中,她所在的班级四十多人全部写了参军申请书,最终有四人被批准,其中包括她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初过鸭绿江的记忆令她难忘,朝鲜的大爷大娘们见到这群青春洋溢的女兵激动得泪水盈盈。战火纷飞中,黄会林曾半夜行军70里地,也曾七天七夜保卫清川江大桥,目睹许多战友牺牲。战役结束后,部队评选出100名人民功臣,她是唯一的女兵。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黄会林继续学业,被保送到北师大中文系就读并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因教学改革转入现代戏剧的教学与研究,让学生们在毕业考试时交剧本。那一年,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做舞美,演出时学校敬文讲堂挤满了观众。1986年,她创立了新时期首个高校学生戏剧团——北国剧社,并登上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舞台。剧作家曹禺观看演出后对他们的表演赞不绝口,北国剧社一举成名,影响延续至今。
58岁时,黄会林临危受命,接过了创办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大学影视学科的重任。为推进“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她于1993年牵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国家级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面对资金短缺,她用方便面赞助解决了问题。她亲自跑场地、吃盒饭,师生们只敢吃清炒土豆丝,一点荤菜不敢沾。正是这股“敢啃硬骨头”的军旅作风,让大学生电影节挺过了经年风雨,如今已延续至32届,成为国内电影节中的一个重要品牌。
2010年,北师大成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1年起,黄会林组织发起“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邀请外国青年到中国拍摄作品。她呼吁中国文化应成为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并立的“第三极文化”。六十七载光阴,黄会林始终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站在讲台上。她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曾为贫困生做被褥。从16岁走上战场到91岁不下讲台,她一生行健不息,字典里从未有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她希望学生们将来能超过她。
黄会林爱美懂美,卷发一丝不苟,涂着豆沙色唇彩,围着玫红色围巾,活泼又不失庄重。她爱闯,从战火中走出的她不畏生死更不畏艰险,一次次从零开始,实现新的里程碑。为了朝鲜战场上那份对牺牲战友的承诺,她坚持了一辈子。直到今天,她的腰杆依然挺得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