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叙事热炒过后,阿里回归现实

访客 2025-05-16 16:00:37 21792
AI叙事热炒过后,阿里回归现实摘要: 昨天,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上个季度,阿里营收为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经调整EBITA(扣除非现金支出的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6%...

昨天,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上个季度,阿里营收为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经调整EBITA(扣除非现金支出的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6%至326.16亿元。

看着还不错的数据却让阿里美股开盘一度跌超8%。其中很大一个影响因素是,财报显示,2025第四财季,阿里投资活动所用的现金流量净额中,资本性支出为246.12亿元,较上季度的318亿元环比下降22.6%。

资本性支出被投资者视为阿里在AI领域投入的参考,单季度246亿元的支出,远不及阿里在上季度披露的“三年3800亿投入”的均值。另外,大规模投入带来的阿里云增速,也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上季度助推阿里股价回升的AI叙事,这季度让阿里栽了个跟斗。

而从全财年业绩来看,2025财年,阿里营收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放缓;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5%至1730.65亿元,表现平平。

其中,对速卖通和Trendyol跨境业务的投入,虽然维持了业务的高增速,但并没有换来阿里国际(AIDC)亏损的收窄,经调整EBITA为亏损151.37亿元,同比扩大88%。

AI叙事热炒过后,阿里回归现实

某种程度上,这是从“守成”到“创造”的转型阵痛:AI和云业务的技术投入需要时间兑现,而电商基本盘仍需应对激烈的竞争。一边要维持电商的造血能力,持续给新业务输血;一边要在花钱上打好算盘,投在真正能产生价值的领域,同时保持现金流健康度。

另一个重要转变是,阿里在“一拆六”的两年后,业务效率优化、向利润看齐的阶段已经过去,重新由“收缩”转向“扩张”,按照吴泳铭的说法,接下来阿里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目前来看,这几大核心战役起码包括电商、AI和即时零售。

如何在“收缩”与“扩张”、“独立”与“协同”间找到平衡,这是阿里目前最大的考验,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淘天造血能力依旧,两个“新轮子”却有点烧胎

在六大业务集团中,老选手淘天的表现仍是最稳定的。

在国补的带动下,线上零售在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增长普遍不错。另外,为了改善营收,去年,淘宝先后面向商家推出“全站推广”服务、收取基础软件服务费;前者打通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池,帮助商家提供更明确的ROI,后者根据交易确认状态向商家收取0.6%的基础软件服务费。

在国补和提高货币化率的共同作用下,本季度淘天集团收入同比增长9%至1013.69亿元,其中,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2%至710.77亿元;利润情况也有改善,经调整EBITA为417.49亿元,同比增长8%,成为阿里国际、菜鸟、本地生活等几大亏损业务的血包。

反观上一季度作为新的“双轮驱动”的阿里云和阿里国际,因为承载了过高的预期,这一季度被认为是表现平平。

这两个集团是目前阿里的战略重心,也是花钱最多、投入最大的两个方向。本季度,阿里国际和云智能集团的高投入都换来了双位数的增长。2025第四财季,前者收入同比增长22%至335.79亿元,后者收入增长18%至301.27亿元,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但这两个轮子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烧钱扩张的效率在变低——一是增速提升的边际效益下滑,增长没那么快了;二是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明显利润改善。

阿里国际的季度亏损收窄了13%至35.74亿元,这是得益于Lazada变现率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但从全年看,因对速卖通和Trendyol跨境业务的大幅投入,阿里国际年度经调整EBITA绝对值在六大集团中仍处于高位,亏损151.37亿元,同比扩大88%,是除菜鸟以外,六大集团中唯一扩大亏损的。

而阿里云依托公有云业务的增长,经调整EBITA增长69%至24.2亿元,增速表现虽好,但利润率却环比下滑了1.9%,换句话说,阿里云的利润本应该更好。这也成为市场担忧的主要原因。

此外,因跨境物流解决方案利润下滑,菜鸟经调整EBITA下滑严重,2025全财年为3.02亿元。本地生活业务的亏损也在扩大,高达23.2亿,远超去年平均6亿的水平;而随着外卖大战的补贴持续,未来几个季度本地生活的亏损幅度可能进一步扩大。

反倒比较边缘的大文娱和N公司们,虽然不那么被重视,得自力更生,但都有稳健的利润改善。

AI再造一个阿里,进度走到哪了?

阿里的新叙事中,AI是所有业务的引擎,从组织架构到业务转型,阿里把AI看作最有力的武器。

短期内,AI必定是烧钱的。财报显示,2025财年,阿里自由现金流为738.70亿元,相较2024财年的人民币下降53%,主要用于云基础设施支出;今年2月,吴泳铭称,阿里将加大在AI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AI基础模型平台以及AI原生应用、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等三大方面的投入,明确的投入数字是三年、3800亿元,平均下来每个季度超300亿元。

毫无疑问,在AI战略上,从重金投入到模型生态建设、现有业务转型,阿里称得上是步步为营。

首先便是对模型生态的构建,开源是阿里下的一步险棋。2023年8月起,阿里云相继开源Qwen、Qwen1.5、Qwen2、Qwen2.5、Qwen3等5代模型,囊括了0.5B、1.5B、3B、7B、14B、32B、72B、110B、235B等全尺寸,大语言、多模态、数学和代码等全模态。

这几乎是将阿里重金投入后的成果不计回报地公开,唯一的反馈就是围绕Qwen模型构建的开发者生态。据阿里披露,截至4月底,阿里通义已开源两百余款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3亿次,基于通义千问的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

其次便是员工的“AI素质”。今年3月,阿里所有部门员工被告知,他们2025年的绩效将通过如何利用AI促进增长来评估,淘宝和天猫在内的核心电子商务部门被鼓励采用更多的AI技术;各团队正在与通义千问的工程师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能够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功能。

更能被普通用户感知到的是AI应用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面向C端的夸克。3月13日,阿里宣布原来的搜索App夸克升级为AI旗舰应用,基于阿里通义推理及多模态大模型打造“AI超级框”,未来通义系列模型的最新成果都将第一时间接入夸克。同时,阿里还为夸克特设了CEO的职位,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担任。

即时零售大战,阿里的另一场硬仗

远场零售业务增长放缓,期待通过即时零售用高频带动低频,在这个思路上,同发家于货架电商的淘宝和京东是一致的。而在今年开年,京东和美团之间的博弈点燃沉寂已久的外卖市场,淘宝闪购携饿了么进场分羹,前者盘活基本盘,后者寻找新定位。同为阿里集团的孩子,淘宝和饿了么协同抵御外敌。

淘宝入局即时零售要从一年前说起。彼时,淘宝首页改版,顶部灰度上线 “小时达” 一级入口,2024年7月,淘宝小时达入口在淘宝首页全量开放。当时的小时达,更多的角色像是一个流量入口,集合了大润发、盒马、饿了么等多个内部业务,同时面向淘天所有品牌和商家开放,只要有本地仓、能满足用户的即时配送需求即可报名入驻。

今年4月30日,美团和京东之间的外卖舆论战打得火热,消费者和商家情绪升到一个峰值,饿了么官宣百亿补贴,淘宝小时达升级成淘宝闪购,还加了个外卖标签,和饿了么从商家到运力全面打通,奶茶免单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上线6天单日订单量超过1000万单,比京东努力两个月的速度还快。

更进一步的是,淘宝闪购将与品牌商家城市仓、线下门店合作,打通天猫官方旗舰店和小时达的货盘及价格,向用户提供“电商低价,即时送达”的体验。

5月15日晚的财报电话会上,蒋凡对阿里“百亿投入”做即时零售的举措作出解释。他称,阿里正将即时零售作为一项新的服务接入淘宝,而饿了么原有的商户和物流体系成为淘宝发展即时零售业务的优势,两者的结合能够在商业效率上取得平衡。

短期来看,淘宝闪购处于拉新状态,通过补贴把原有的远场零售用户发展成为App内的近场零售用户;长期来看,消费频次更高的近场零售用户将提高淘宝App的活跃度。

蒋凡称,“在初步试验的结果中,当用户使用了淘宝闪购服务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活跃度显著提升。当然我们现在主要的阶段性目标还是先把这个业务做好,我认为(近场零售)长期跟远场电商还是有非常多结合的可能性的。”

过去,淘宝一直依赖外部流量,而闪购这一仗,是一个培育自身流量生态的好机会。但互联网大厂们共同盯上的这块大蛋糕,谁能分到最多还是个未知数。

分分合合,阿里要“重回创业”

2023年3月28日,深陷漫长低谷期的阿里进入“1+6+N”模式。

按照计划,“1+6+N”模式下,云智能集团将通过向股东分派股息从阿里巴巴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独立上市;菜鸟和盒马都将寻求各自的独立上市;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将寻求独立对外融资。

两年后,2025年5月10日,阿里露出重回“大集团”模式的苗头——打通内网论坛,调整员工跨业务流动机制,重启阿里文化,继续做好510阿里日活动、阿里家书和年陈文化等文化仪式,启动工牌焕新等,宣告“1+6+N”叙事逐步走向完结。

阿里当年的组织变革,是为了打破“大锅饭”,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分家一方面可以让各业务更独立、更敏捷,另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上降本增效,是一种在和平和收缩时期以利润为先的做法。

从结果来看,“1+6+N”帮助阿里完成了业务聚焦和降本增效,但并没有更敏捷地应对竞争和推动创新,反而让整个公司上下更为保守,人心不稳,士气低落。而此前敲定的三项独立计划也没有完成,“1+6+N”模式的崩坏早早出现端倪。

变革当年的11月,蔡崇信、吴泳铭已接替张勇,阿里在财报中披露暂缓盒马的上市计划,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拆分;次年3月,阿里又宣布撤回菜鸟上市申请并收购菜鸟股权。

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阿里决策层也有新的安排。2024年11月21日,阿里宣布成立阿里巴巴电商事业群,全面整合淘宝天猫集团、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形成覆盖国内外全产业链的业务集群,蒋凡担任阿里巴巴电商事业群CEO。

回头来看,成立新的电商事业群的举措,几乎是阿里放出的关于打破分拆模式的明显信号,这项把国内外电商业务整合的决定,让“1+6+N”名存实亡。

而到今天,完全打破分拆模式,也是新形势下的需要。蔡崇信、吴泳铭接手阿里后的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前者立足原有的电商核心业务,与拼多多、抖音、京东甚至是美团打擂台;后者则押注AI技术革命,以长期主义的心态加大投入、抢占先机。

不管是即时零售战场,还是AI的大规模投入,都需要用全集团之力应对。

按照吴泳铭的说法,接下来集团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这几个关键战役将由多个业务方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长项;会选择长期和全局的价值而非短期局部价值,以全局价值最优来制定集团各业务的协同策略。而阿里人要以重新创业的精神来对待接下来的战争。

吴泳铭提出的“饱和式投入”本质是战略聚焦:在电商、AI、即时零售三大战场集中火力,牺牲短期财务弹性换取长期竞争壁垒。但市场更关注的是,重归“大集团”模式能否真正解决两大矛盾——AI投入的短期阵痛与回报周期的冲突,以及多线作战下资源分配的效率损耗。

至少,对于阿里来说,那个需要低调、内敛、谨慎的时代结束了,它需要再次展露自己的锋芒。

参考资料

晚点Latepost:《晚点独家丨阿里升级淘宝闪购,加入即时零售大战》《重新认识阿里:大踏步迈向 AI》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