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文锋倒逼OpenAI重新Open

DeepSeek爆火不到4个月,山姆·阿尔特曼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义”。
5月6日凌晨2:04分,OpenAI宣布放弃将公司完全转为营利性机构的计划,决定让非营利组织控制公司。同时,OpenAI取消了对投资者设置的财务回报上限。此外,CEO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以下简称阿尔特曼)还发布了一封全员信,强调未来OpenAI要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佳的非营利组织”。
对此,利益最大相关方——微软的态度至关重要。据彭博报道,在OpenAI尝试重组之际,已为其注资137.5亿美元的微软是投资者中最大的反对者。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挡阿尔特曼的决心,OpenAI方表示仍继续保持与微软的密切合作。
显然,从公司架构到控制股东,OpenAI都在透露着一个关键信息:回归初心——非营利。
“完全没想过会变成一家公司,计划就是发表研究论文。”阿尔特曼曾回忆OpenAI成立最初的那段日子,他表示那时没有产品,没有产品计划,没有收入,没有商业模式,也没有规划这些营利的打算。
自2015年成立以来,OpenAI是否为营利性机构,一直都是其内部与外界关注的核心焦点。2018年,作为关键创始人之一,马斯克就此议题离开OpenAI。此后几年他也多次在公众场合谈论此事,强调自己与阿尔特曼的分歧,这也成为OpenAI被外界诟病的一点。
马斯克“出走”后的2019年,OpenAI做出两个重要决策:发布但不立即开源GPT-2模型,创建营利性结构并从微软获得投资。OpenAI从纯粹的研究实验室开始向商业实体转变。
此后6年,OpenAI也凭借着GPT系列、Sora等产品稳坐大模型第一宝座。然而,2025年1月,DeepSeek的推理模型R1的爆发引发行业剧震。不止国内大模型厂商接入DeepSeek-R1,连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也纷纷接入,这意味着OpenAI的“江湖霸主”地位正在被动摇。
与其说是OpenAI浪子回头,倒不如说是被逼着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义。“当技术领先优势大,自然会想着如何营利,当技术优势没有那么大,自然会想要回到‘道德高点’来帮助自己(找回主场)。”一位大厂产品经理评论道。
事实上,OpenAI转回非营利早有迹象,从数月前的“开源”便可以看得出来。2025年3月31日,阿尔特曼发文强调,未来几个月,将开源一款强大的推理模型。自发布GPT-2以来,这是时隔6年OpenAI首个开源的模型。
然而,即便转回非营利,OpenAI似乎有着一种“终不似,少年游”的意味。回顾OpenAI诞生的十年,OpenAI也从一个研究实验室,成长为改变全球科技格局的巨头,然而除了阿尔特曼,初创团队的其余14人已然全部离开。
这样的无奈语气,在阿尔特曼身上并不多见。或许,随着大众对AGI认知的提高,创业公司们对行业的席卷,回归初心似乎并非出自阿尔特曼的本意,更像是一种被迫举措。
“诺基亚时刻”下的决策
或许,做出一家科技巨头,原本就是阿尔特曼人生计划内的一件事。
在创立OpenAI之前,19岁的阿尔特曼从斯坦福退学创业,这段经历现在仍旧被大众广为称道。后来其创下的Loopt公司被Y Combinator(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以下简称YC)收购。阿尔特曼也收到YC的邀请函,成为YC的高管。
就职于YC的这段时间,阿尔特曼形容YC为“我想象中完美的学术社区的样子”。据睿兽分析的数据,YC目前孵化了近4000家企业,包括云储存公司Dropbox、Airbnb和Reddit等。曾孵化出如此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很难把OpenAI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偶然。
坊间传闻,OpenAI的开始起源于一场传奇的晚宴——2015年7月,阿尔特曼邀请马斯克等其他科技巨头高管共进晚餐。近十年过去,2025年的阿尔特曼在播客《This Stratechery》的采访中说道,2015年这一年有很多次与马斯克共同参加的晚宴,锚定的便是要谈论人工智能,而餐桌边坐着的都是对AGI的信奉者。
那时,谷歌正朝着人工智能高歌猛进,所以不少媒体猜测,OpenAI的创立是为了避免谷歌等巨头在科技方面的垄断。对于这个说法,阿尔特曼3月在采访中表示否认。
谈及初心,阿尔特曼称自己就是为了弄清楚如何让AGI成为对世界有益的力量,对最初的OpenAI,他的形容是一个“学术研究实验室”。
显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训练所需的数据、算力等都需要烧钱来完成,阿尔特曼意识到这是个烧钱的行业,成立之初的10亿美元初始资金很快被“烧”完。他不得不考虑营利的问题。“我们意识到构建AGI需要的资源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多得多。”
那时,阿尔特曼的这句话道出了些许无奈。显然,从营利转向非营利,既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必经之路,更是谋生的关键举措。
过去十年,OpenAI融资近200亿美元,OpenAI的估值也超过了1500亿美元。截至2024年11月,OpenAI收入37亿美元,远远超过Google、Facebook同期规模,也高过国内拼多多上市时的盛况,是科技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巨头。
分歧也诞生于此,在第一代产品GPT-1诞生之前,马斯克离开OpenAI,与阿尔特曼的关系也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面对蝴蝶效应Manus推倒AI智能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时,大公司们才徐徐跟上,如OpenAI才推出Deep Research追上、马斯克的Grok 3推出DeepSearch。
除了卷技术外,海外巨头正在重金加码AI。事实上,寻求营利无可厚非,“烧钱”更是大模型行业的常态。拿国内市场来说,近十年来,百度在AI上的研发投入累计超1800亿元;阿里巴巴在云和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更是超3000亿元。海外科技巨头也正在加码AI,如亚马逊在2025年对AI相关的研发支出计划是1000亿美元。
这样的背景下,耐心资本也正逐渐走进投资人的视野,大众对AGI的投入有了更多的包容。近日,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在出席《中国企业家》2025商界木兰年会时表示,对大模型公司来说,现在停下来做商业化,过去投入的钱很可能会打水漂。所以,OpenAI转变为非营利架构,实际上也是资本行业的趋势及其资本的包容。
此外,OpenAI的转型来自其自身的底气。即便目前微软的态度冷淡,但阿尔特曼在全员信中透露,现有架构下,软银集团仍承诺推进其300亿美元全额投资计划。
谈及未来规划,阿尔特曼坚定强调,OpenAI创立时是非营利组织,如今仍是监督并控制营利实体的非营利组织,未来亦将如此,这一点不会改变。然而,这样的回归初心下,江湖霸主的地位能维持多久,还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