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法发放贷款罪立案标准2025
关于违法发放贷款罪的立案标准,截至2025年,将依法严惩违法发放贷款行为,立案标准包括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达到一定标准或造成重大损失,此罪的立案标准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违反者将受到法律制裁,以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违法发放贷款罪立案标准2025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及司法实践,违法发放贷款罪的立案标准分为“数额标准”与“损失标准”两类,具体如下:
一、数额标准
个人犯罪:违法发放贷款数额累计达100万元以上,且未收回本金或造成实际损失的,即达到立案追诉条件。
单位犯罪:单位违法发放贷款数额累计达500万元以上,需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责任人员刑事责任。
二、损失标准
直接经济损失:违法发放贷款导致金融机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万元以上的,无论贷款数额大小,均构成犯罪。
特别重大损失:损失金额超过100万元,或造成金融机构破产、重大声誉风险等后果,则属于“情节特别严重”,量刑幅度提升至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特殊情形
向关系人违法发放贷款:贷款对象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亲属、关联企业等“关系人”,则立案标准从重处罚,即损失金额或贷款数额达到上述标准的80%即可追诉。
违法发放贷款罪和骗贷罪的区别
两类犯罪虽均涉及贷款环节,但在主体、行为模式及法律后果上存在本质差异:
一、犯罪主体不同
违法发放贷款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信贷审批人员、分支机构负责人等。
骗贷罪: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或单位均可构成,不要求具有金融机构从业背景。
二、行为模式不同
违法发放贷款罪:行为人违反国家贷款管理制度,通过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发放贷款,主观上对损失结果持过失心态。
骗贷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获取贷款,主观上为直接故意。
三、侵害客体不同
违法发放贷款罪:主要侵害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尤其是贷款审批的规范性。
骗贷罪:同时侵害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及金融管理秩序,具有双重客体特征。
四、量刑差异
违法发放贷款罪: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骗贷罪:基础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