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媒再评李嘉诚卖港口:执迷不悟 触及国家安全底线

商场如战场,尤其当商业行为与国家安全利益直接冲突时,结局往往只有一个。5月1日,香港《大公报》再次刊发评论文章《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对长和港口交易发出严厉警告。从最初的“莫天真勿糊涂”到现在的“头破血流”,措辞之激烈,态度之明确,让人不禁思考:这还仅仅是一场商业交易吗?
原本,长和集团计划在4月2日前与贝莱德财团签署价值超过190亿美元的最终协议,出售全球23个国家43个港口的199个泊位权益。这些港口不仅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要塞,还涉及众多关乎中国全球贸易命脉的关键节点。然而,这场看似丰厚的交易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
随着国内有关部门和香港各界的声音越来越严厉,长和不得不在签约日前宣布“暂缓”交易。但这种“缓兵之计”显然没有平息风波,反而引来了更为猛烈的批评。《大公报》再度发表社论,直言不讳点评长和港口交易:“长和对此充耳不闻,执迷不悟,如果决意一条路走到黑,最终结果必将会碰得头破血流。”事实上,从3月初这桩交易曝光后,《大公报》已连续刊发多篇社评,国务院港澳办更是罕见地多次转载这些评论,传递出中央政府的明确态度。
根据国内有关部门出台的公告显示,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更值得警惕的是,文章特别强调可用的法律不只是《反垄断法》,必要时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都是可以使用的。一旦交易触及国家安全红线,不仅会面临经济处罚,更可能涉及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为何一项商业交易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答案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资产的买卖,更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问题。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全球6%的海运贸易经此通行,而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高达21%。一旦这些战略港口被美国控制,中国的全球贸易将面临被“卡脖子”的危险。特朗普曾公开表示:“美国正在夺回巴拿马运河。”这句话揭露了交易背后的地缘政治野心。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刻,将如此战略资产出售给美国财团,无异于“资敌”行为。
如今,长和集团陷入了一个自己造成的困局:进退两难。若继续推进交易,将面临中央政府的强力干预和社会各界的批判;若叫停交易,又可能需要向美方支付巨额违约金,并承受特朗普政府可能的报复。让人不解的是,长和港口业务在2024年业绩表现亮眼,总收入达453亿港元,吞吐量达8750万标准箱,贡献净利润207亿港元。这样一个盈利丰厚的业务,为何要如此急切地出售?
4月3日,李嘉诚在港口风波后首次公开露面,通过预录视频出席了一个与淡马锡基金会的合作活动,却对港口交易只字不提。这种回避态度恰恰反映了其尴尬处境。这场风波最终触及了一个根本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商人应该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的一句话发人深省:“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以为一切‘在商言商’。”这种观念在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显然已不合时宜。
没有哪个国家会容许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资产任由商人交易,即使是最奉行自由市场的美国,也会干预涉及国家安全的交易。《大公报》最新社论的结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何去何从,长和应当作出明智的抉择。”这既是警告,也是机会。作为香港的重要企业,长和必须认清形势,正视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当今世界的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企业家不能只考虑商业利益,更要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究竟是坚持交易,碰得“头破血流”,还是及时悬崖勒马,回归正途?长和的抉择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将成为香港商界爱国情怀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