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赌赢两次的宁王“小老弟”,要赌第三次

访客 2025-05-08 12:44:15 58928
赌赢两次的宁王“小老弟”,要赌第三次摘要: 吃不到第一口“螃蟹”,以恩捷股份掌舵人李晓明的性格,他坚决不做。日前,被股民戏称为动力电池“隔膜茅”的恩捷股份在业绩报中...

吃不到第一口“螃蟹”,以恩捷股份掌舵人李晓明的性格,他坚决不做。

赌赢两次的宁王“小老弟”,要赌第三次

日前,被股民戏称为动力电池“隔膜茅”的恩捷股份在业绩报中表示,2025年将推进半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不久前,它还与固态电池独角兽企业卫蓝新能源签订了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隔膜的采购框架协议。

要知道,如果动力电池演进至全固态电池技术,第一个被取代的赛道就是作为锂电池四大主材之一的隔膜。恩捷股份自2021年切入固态电池赛道后,罕见在相关领域有密集动作。这在雪球、东方财富网等平台的投资人士看来,基于当下市场“寒冬”,恩捷股份主动加快了“革自己命”的步伐。

2024年,锂电池增速阶段性放缓,锂电池隔膜产业产能集中释放引发价格战。恩捷股份迎来2016年上市后的首次亏损,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6亿元,同比下降122.02%。

而在2021年,恩捷股份以2235亿元的总市值位列当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75位,资本市场围绕它的探讨不乏“下一个宁德时代”的声音。截至2023年,恩捷股份市场份额已连续六年居行业首位。

少有公开露面的李晓明,行业普遍的印象是投资嗅觉极佳。一位接触过李晓明的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回忆,他本人接触下来不善言辞,但是“看风口”很准,是一个眼光非常精准的投资客。

他靠烟膜、烟标快速起家,曾是红塔集团的A级供应商。2010年半路杀入电池材料行业,并早早绑定宁德时代,直至后者崛起。“恩捷股份现在是行业绝对的龙头老大。”上述受访者称。截至2024年,虽然业务表现不佳,但恩捷股份净资产约246.3亿元,依然高于电池行业平均的101.4亿元。

两次拿到“大结果”,即便资本圈对此人的争议很大,认为其是“彻底的投机主义者”,但能接连成为巨头“小老弟”,足见商业构建能力之强。

且跨行隔膜业务并不容易。恩捷股份总裁办主任陈开亚曾直言,“隔膜是锂电池四大主材中科技含量最高、国产化最晚的产品,技术壁垒较高。公司从零做起,购买设备、建设产线、招工到产品下线,投产周期很长,经历了5年左右最艰难的时刻。不计成本投入技术创新,在不停摸索和尝试之下,产品研发终于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一次,李晓明在固态电池上又果断押上了筹码,他还往前走了一步,从上游供应商直接杀入下游,跟“宁王”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

“电池材料隔膜转型固态电池是未雨绸缪,只能说投资未来,但是谁会是下一个王者,当前不好说。”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张金惠向记者表示,每个人都想成为下一个“宁王”,目前看也只有固态电池才有突围的机会,而且从技术层面分析,大家其实差距不大。

隔膜企业布局固态电池的例子并不少,但实验室或小批量战略合作是目前行业所处的普遍阶段。首家提出“动力锂电池隔膜”概念的星源材质近期也透露,相关产品进入客户认证或测试阶段。

当下,李晓明新的投资版图正逐渐清晰。他急需一个业绩新抓手,布局固态电池是否是新出路?带着诸多疑问,《中国企业家》记者联系了恩捷股份方面,但对方尚未对此进行回应。

电池界的“外行人”

相较于多数跨界新能源产业的玩家而言,李晓明的嗅觉要“敏锐”得多。

2010年,隔膜产业国产化近乎空白。在当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新年论坛上,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苗圩称,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电池,而电池最大的问题是隔膜。同期数据显示,美日两国隔膜厂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95%,而中国厂商仅为4%。

也是在这一年的4月份,上海恩捷成立,李晓明正式进军锂电池隔膜行业。起初,他并未像多数跨界者一样激进,而是一直在等机会。

事后看来,恩捷股份很早就成为了宁德时代的上游供应商。2017年,还未上市就实现超百亿元营收的宁德时代露锋芒,从此,恩捷股份超越了星源材质、沧州明珠等同行,稳稳成为了行业第一名。

而在前一年,李晓明推动创新股份(恩捷股份前身)成功上市,随后“左手倒右手”,收购上海恩捷至上市公司体内,这是后来吃到资本红利的关键一步。

到2024年时,隔膜业务的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81.22%,老业务几乎“切割”干净。

恩捷股份官方公众号曾发布过名为《恩捷的坚持》的董事会公开信,其中直言,烟膜是梦开始的地方,锂电池隔膜则是一次左右公司命运的战略决定。

“去”隔膜

李晓明在短短4年内便“脱胎换骨”,身家涨了十余倍。《2022年胡润百富榜》显示,李晓明家族以身家440亿元排名国内第105位,李晓华家族以身家325亿元排名第155位。按照直接持股市值计算,这个后来者甚至超过了打拼数十年的老前辈——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和赣锋锂业创始人李良彬,仅次于阳光电源创始人曹仁贤。

时势造英雄,但热衷于押注风口的另一面是很难实现长期主义,这在恩捷股份不断扩产时,已出现端倪。

2021年时,恩捷股份预计2025年隔膜产能将达150亿平方米,而同期,全球的隔膜总体产量规模仅约为76亿平方米。

高毛利、高增长率吸引着投资客涌入。2024年,隔膜行业因产能集中释放,陷入价格战。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去年国内7um湿法隔膜的主流报价从年初的1.10~1.45元/平方米降至年末的0.75~0.93元/平方米。

2024年,恩捷股份也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其中隔膜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32.44%,仅7.39%。而营收排名第二的星源材质,同业务的毛利则为28.79%。

“大李总(李晓明)是挺有干劲的,很实在地在做企业。”曾任职恩捷股份的员工告诉记者,李晓明性格比较内敛,跟外界想象的“投资客”有明显不同,他每天都挺拼,尤其对待高管十分严格,管理风格也是“雷厉风行”。

李晓明毒辣的眼光成就了一次教科书式的转型案例,但“隔膜茅”也难逃主动“去隔膜”的境地。这次,他能否第三次吃到“螃蟹”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投资者眼中,恩捷股份需要的是一个更长期的故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