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80后夫妻创业,年入11亿,公司冲刺IPO

访客 2025-05-16 11:20:55 30834
80后夫妻创业,年入11亿,公司冲刺IPO摘要: 社交平台上曾经流行过一个话题,“月薪两万吃不起一碗面”,指向了高端商场中的“面馆刺客”。当写字楼里的白领们越来越不愿为了一碗30多元的面买单,高端面馆在过去几年经历闭店、降价的窘境...

社交平台上曾经流行过一个话题,“月薪两万吃不起一碗面”,指向了高端商场中的“面馆刺客”。

当写字楼里的白领们越来越不愿为了一碗30多元的面买单,高端面馆在过去几年经历闭店、降价的窘境时,一碗在广州起步的重庆小面,却逆势开始冲刺港股IPO。

面馆赛道上,此前颇受瞩目的是和府捞面。这家主打“书房里的养生面”的高端面馆两度冲击IPO却无下文,如今因为宣传“中式面馆第一品牌”被罚款3万元,遇见小面却率先开始争夺“中式面馆第一股”。上市前夕,京东集团前CEO徐雷还以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身份加入遇见小面。

遇见小面的底气或许在于其轻资产扩张能力和盈利水平。

作为主打重庆小面的面馆,遇见小面诞生在“最不能吃辣”的广州,目前在全国有超过400家门店。2024年,其营收11.54亿元,净利润6070万元,连续两年盈利。而和府捞面曾3年亏7亿,2023年扭亏却未披露利润,其重资产投入也让资本顾虑较多。

80后夫妻创业,年入11亿,公司冲刺IPO

不过,无论是和府捞面还是遇见小面,都需直面消费环境变化,客单价从40多元下降到30多元后,商业模式是否能持续的问题。降价后,和府捞面和遇见小面的同店销售额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今年以来,港股迎来奶茶、零食、盲盒等消费品公司的密集上市。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遇见小面乘上这股热度发起上市,或许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加盟业务打响声势,“还不如某面花3万元打个广告”。目前看来,高端面馆的商业模式仍待验证。

理工科学霸做小面,年入11亿

遇见小面的开端,是三位80后的“985学霸”闯进传统面馆生意的故事。

2014年,三位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宋奇、罗燕灵夫妇及校友苏旭翔,用凑来的60万元启动资金,在广州体育东横街开出首家不足50平方米的重庆小面店。这其中的50万元,还是宋奇家里给的结婚买房钱。

遇见小面也将“创始团队年轻且高知”写入招股书。相较于草根出身较多的面馆老板,高学历创业者的闯入,也预示着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面馆样本。

从创始人背景可以溯源一个品牌的气质。手握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文凭的宋奇,曾在麦当劳炸薯条,西式快餐标准化的逻辑根植心里;计算机专业背景出身的苏旭翔,擅长系统化思维,有着严谨和理性。

“全面多元化经营和高效体系化管理,是遇见小面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确保门店可以不断复制实现规模化。”招股书如此提到。

据媒体报道,为还原地道重庆风味,遇见小面曾在重庆街头试吃137家面馆,用实验室精度量化调料配比:辣椒精确到克,油温误差控制在±2℃,面条出锅时间精确到秒。他们将“油六成热”“盐适量”等模糊表述转化为可复制的操作标准,甚至开发出可自动计算食材保质期、预警废弃的数字化系统。

“唯有连住体系,才能锁住管理,严格实行标准,才能形成环境、服务、质量、菜品口味的一致性”。从菜品研发、采购、供应链、选址、餐厅运营、市场营销到品控,遇见小面都开发了一套数智化管理体系。

目前,遇见小面对直营和特许经营门店都实行总部集中化管理、简化餐厅运营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所有餐厅、运营人员、菜品都链接在管理体系里。通过AI选址系统、智能订货算法,员工半小时即可完成采购决策,翻台率稳定在3.7次。

正是靠着标准化扩张,遇见小面门店快速复制。

创业初期,遇见小面用7年才开出100家门店,却在2024年以10个月新增100家的速度狂奔至400多家店。目前,其重庆小面、豌杂面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线下销量冠军。尽管客单价从36元降至32元,但订单总量三年翻3倍,2024年营收突破11.5亿元。

遇见小面试图解决的是中餐一直以来难以标准化、规模化的难题。

相比于西式快餐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口味更丰富、复杂的中餐往往难以简单复制。相较于西式快餐43.7%CR5(前五名市场份额),中国中式面馆CR5仅为2.9%,市场极度分散。招股书披露,遇见小面作为中国第四大中式面馆,市场份额仅为0.5%。

小面赛道没有复制奶茶行业神话

将火锅及相关供应链标准化运营的海底捞,一直是港股的龙头公司。而在同为餐饮、模式更轻的饮品行业,奶茶行业的后来者霸王茶姬也一度靠着精简SKU、快速出杯弯道超车。瑞幸靠着自动化咖啡机颠覆了咖啡行业,叫板星巴克。

陆正耀重新创业,也曾将目光投到面馆,推出“趣小面”。只不过,瑞幸的成功剧本没在小面赛道重现,陆正耀迅速转回咖啡赛道,押注库迪。

在躬身入局之前,陆正耀的想法或许与那些投资小面的资本类似,在繁杂的中餐品类中,面食更容易被标准化,因此更容易复制扩张,他们相信一个面馆品牌也能实现万店规模。

拥有3.6万店的蜜雪冰城,以超过5000倍认购倍数刷新了港股的受欢迎程度,38倍的市盈率远超餐饮同行,目前1800亿港元市值,是海底捞的两倍。这或许是资本试图在小面上复制的故事。

2021年,红杉、高瓴、腾讯等机构争抢小面馆,腾讯投了押注和府捞面、马记永,高瓴资本押注五爷拌面,红杉资本领投马记永。和府捞面以8亿元E轮融资创下行业纪录,单店估值高达6000万元;遇见小面一年内完成3轮融资,估值突破30亿元;陈香贵、马记永等新贵品牌在短短数月内估值翻倍。有机构喊出,“小面赛道五年内诞生中式麦当劳”。

然而现实是,资本催熟下的面馆们一路狂奔,但是失去资本输血便难再有扩张动力。市场上尚没有超过千店规模的面店,甚至有品牌已经经历一轮回撤。

据公开数据,目前门店数量最多的五爷拌面从巅峰时期的1500多家门店缩减至如今800多家。和府捞面数量在600多家。第二梯队的遇见小面、马永记和陈香贵数量都在300-400家之间。

规模化扩张是连锁品牌抢占市场的常见方式,借此获得上游供应链的议价能力,从而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盈利。遇见小面的未来规划全都围绕“开店”展开——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即扩大加盟。

但加盟生意给品牌带来的业绩增效却并不明显。2024年,遇见小面有279家直营门店和81家加盟店,直营门店收入占比超过86%,虽然加盟店数量在增长,收入占比却逐年减少。遇见小面加盟店单店年收入仅154万元,不足直营店的一半。

加盟店的盈利困境,也在影响加盟业务的进展。遇见小面2019年开放加盟,5年时间仅有81家加盟店。受制于供应链成本,加盟业务进展缓慢,和府捞面的单店投资超过百万,2024年下沉市场加盟门店仅60家,被吐槽“不如加盟奶茶店”。

30元一碗卖不动,高端小面“自降身价”

在资本的加速下,中国小面赛道确实一度迎来了繁荣。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中式面馆的总商品交易额由2020年的183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7%。但接下来五年,机构预测增长率为10.9%,速度有所放缓。

回溯高端面馆的来源,做日式拉面的味千拉面是鼻祖。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后,以“大骨熬汤”的差异化定位,让一碗面即使卖40-50元依然受到欢迎。巅峰时期的2010年前后,味千拉面门店800家,年营收超25亿元。

转折出现在2011年的“骨汤门”事件。

味千拉面自称“纯猪骨熬制”的汤底实为“猪骨汤精”的浓缩液勾兑,引起舆论危机,味千中国市值蒸发超40亿港元。这之后,味千拉面在中国的生意一落千丈。虽然此后频推新品,如香脆猪扒等,并采取低价策略,客单价下滑,但仍难掩业绩颓势。2024年,味千拉面营收17亿元,净亏损2000万元,门店也持续收缩,仅剩500多家。

而如今面食赛道的本土选手们,虽然没有遇上如“骨汤门”一般的“滑铁卢”事件,但消费者对其品质和口味的争议却在升级。尤其随着消费者对预制汤料的抵触情绪爆发,高端小面被质疑“面馆里找不到一袋面,全是预制菜”。有媒体访谈遇见小面离职员工,得到的回答是,菜单上大多数产品都是半成品,“这在餐饮行业很普遍”。

用精确的配比和严密的计算做面,当理工科思维试图对传统面食赛道进行一场“降维打击”,多了一份效率,却少了几分味道。

或许对自身短板有足够明确的判断,遇见小面将高铁站和机场作为核心渠道和场景之一,目前已覆盖一线城市15个以上核心交通枢纽。

匆匆赶路的旅人们会降低对食物口味的期待,“标准化”口味的遇见小面甚至收获了好评。“遇见小面,在商场不会专门去吃它,在高铁站已经是数一数二好吃不踩雷的了。”一位消费者评价,“遇见小面上市的话有我公司一份功劳,公司出差时,我们一般会在机场或高铁站选择一碗30元的遇见小面。”

随着消费环境变化,消费者不愿再为了“高端”二字买单,高端小面纷纷“自降身价”。和府捞面半年内两次主动降价,将主要产品价格区间下调搭到30元以下。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元,招股书称“由于主动降价,吸引到更多顾客及增加整体销售额。”

和府捞面2024年同店销售额下降15%,遇见小面同店销售额从2022年到2023年有28.7%的增长,但是到了2024年,整体下降了4.2%。高速增长已经面临拐点。作为衡量餐饮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同店销售额能反映排除新店扩张等因素外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个指标的下滑,直接指向了小面企业在单店盈利方面的压力。

面馆的估值普遍回落。和府捞面估值从70亿元降到30亿元以下。高峰期遇见小面的估值有30亿元,但按照去年净利润6070万元来看,按照港股餐饮板块平均PE(市盈率)计算,遇见小面的合理估值在11-12亿元,距离高峰期已经腰斩。

消费行业的公司往往选择在业绩最好看的时候上市。

对于遇见小面来说,上市募资或许也成了眼下不多的获得资本输血的选择。招股书透露,遇见小面目前流动负债净额达2.4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89.86%,且连续三年流动负债净额都为负数。相较于“中式面馆第一股”的名头,短期来看遇见小面需要应对资金周转危机;长期来看,如何做好规模和利润、“标准化”和“烟火气”的平衡,或许是长期的课题。

阅读
分享